拓培猎头网_知名的广州猎头公司
拓培茂名猎头网_茂名猎头公司导航菜单
图片
图片
文章正文
为何你通宵学习,也成不了专家?
   2017-02-22 17:15:05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有许多朋友问:


大学毕业以后,我一直没有间断学习,也考了很多证书,上了很多培训班,经常跟人探讨学习方法、画思维导图、用印象笔记等很牛的工具。我还参加了许多读书会,微信关注了罗辑思维、李笑来等大咖公众号,但为什么感觉还是长进不大,分析和思考能力不高,有任务时还是做不好?


可能很多人搞错了,陷入了学习的陷阱:真正的长进需要学习,但没有一个专家和高手仅仅靠学习能成为专家。


本质上讲,掌握一个东西离不开去做、去实践,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,也才能真正明白在什么情境下需要什么样的知识。


换句话说:干活才是有所成就的终极武器,而读书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手段。但许多人却本末倒置了!

徐半尺



著名书画鉴定大家、画家徐邦达有一个外号叫“徐半尺”。


1991 年徐邦达应台北故宫博物院邀请去鉴定书画,当对方打开一个卷轴时,徐邦达几乎只用展开半尺左右,就可以辨真伪,因此就有了“徐半尺”的雅号。他的弟子则认为更应称呼他为“徐一寸”,因为书画卷往往展开寸许,徐邦达便已知真伪。


其实,徐老不到三十岁就成名的故事更脍炙人口——他扭转了两幅《富春山居图》的真伪:被乾隆认为是真迹、题写了四十多段诗跋的,实际上是明末清初临摹的副本,而被乾隆帝御笔题为赝品的,才是真迹。

这种神技是怎么来的?


一方面得益于徐老在书画领域大海般的知识积累:几十年前,在哪儿见到过的书画,几十年后再见时,徐老依然记忆犹新。有人认为这种非凡的记忆力是天赋,可他自己认为“只在用心”。只有将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资料烂熟于心,才能对古书画作品过目不忘,鉴定时得心应手。


徐老海量的知识积累来自他对于书画的热爱,他的夫人滕芳回忆,“我们常说爱到入骨三分,但是邦达对艺术是爱到入骨两百分,甚至连做梦都离不开字画。”


但是,只要掌握这么多关于书画的知识,就一定能成为徐老这样的大家?


著名美术史论家、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见徐老三次,每次问他同一个问题:鉴定真伪的关键是什么?


徐老每次都回答:经常看真迹。


“经常看真迹”将大部分人的努力之路给堵死了。为什么?因为在现今环境下,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看真迹。随着现在技术的发达,许多人整理提炼资料的能力越来越高,甚至可以超出徐老那个年代的资料积累和整合,但大部分人没有机会大规模去接触大量的真迹。


徐老出身于商贾之家,从小习画,而且家里有大量收藏。


1950 年,徐邦达被调到中央文化部文物局(今国家文物局),任文物处业务秘书。这个时期,经徐邦达等专家鉴定留下来的数千件古书画,后来均拨交给故宫博物院,成为该院古书画庋藏中的基本藏品。

新中国初创时,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物仅是昔日紫禁城藏品的十分之一。为尽快丰富故宫博物院绘画馆藏品,徐邦达与同事踏访全国 80% 以上的县城。短短数年间,徐邦达发掘和抢救了 3700 件书画。

1978 年,徐邦达与启功、谢稚柳、刘九庵等组成“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组”。八年后,编著了多卷本《中国古代书画图目》。这次古代书画鉴定工作堪称“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书画普查”。前两次分


由此,阿里集团的合伙人名单由此前的 27 人增加至 30 人。


浏览 (288) | 评论 (0) | 评分(0) | 支持(0) | 反对(0) | 发布人:carmen
将本文加入收藏夹
访问统计